新華網北京10月17日電(記者趙仁偉、萬一)北京市最近提出,要打造具有強大承載力、競爭力、與北京地位相稱的“文化航母”企業,提升首都文化國際影響力。
無疑,作為全國文化中心,作為世界矚目的中國文化窗口,北京需要“文化航母”。“文化航母”如何起航,備受矚目。
“文化航母”要有“文化輻射力”
“文化航母必須是資產規模大、品牌影響力大、行業競爭力強、輻射帶動力大,和普通的大企業是完全不同的。”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中心副主任吳錫俊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。
吳錫俊認為,文化航母一般具備四個特質,其一,要有宏大價值的追求,不是簡單以掙錢為目的,而是要為人類解決某種問題,或是為人類服務的,越是能解決問題的航母才越能走得更遠。其二,要有靈魂人物,能對未來有準確的判斷。其三,航母型文化企業資產要有相當規模,核心業務必須突出,要占據產業鏈的高端。其四,要打造文化航母,還要充分抓住某一個歷史機遇。
“找準文化航母的概念和定位至關重要,其余的問題可迎刃而解。”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總經理張宇認為,打造文化航母必須有大整合、大產品的概念。航母必須有全球影響力和輻射力,迪士尼、時代華納、維亞康姆這些文化航母型企業無不如此。航母的核心是威懾力,不能只追求規模,比如半島電視臺雖然規模不大,但堪稱電視媒體業的文化航母。
“文化航母不是堆出來的,其要義是影響力和話語權,首先是產品第一,內容第一。迪士尼之所以強大,一切都是從一只老鼠開始的。好萊塢風靡全世界,也不是靠硬件、資金的堆積,而是靠內容。隨之而來是大人才的概念,要攬天下人才,不能只看到行政管理范圍中的人才。”張宇說。
北京資源優勢明顯但仍存軟肋
“文化航母”的橫空出世,離不開肥沃的文化土壤和雄厚的文化資源。在這方面,北京擁有突出優勢。
目前,北京文化基礎設施總量全國第一,部分領域已接近世界城市水平:博物館總數159家,居世界第二;公共圖書館數量居世界第四;人均擁有電影屏幕數量接近巴黎、日本的水平;網絡資源豐富,全市網站總數突破30萬家。
統計數據顯示,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已當仁不讓“領跑”全國。2010年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增加值1692.2億元,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2%。其中多項指標都位居全國首位。比如,文化創意企業總量和門類居全國之首,已經形成9大類、27個中類、88個小類,文創企業總數在30萬家以上,規模以上企業近萬家。廣播影視資源在全國最為豐富,全市共有影院120多家,屏幕近600塊,居全國之首。2010年實現電影票房11.8億元,連續4年居全國之首。文化市場活躍,2010年全市文化藝術品交易總量達360億元,占全國的63%。
然而,北京市的文化產業仍存在明顯“軟肋”,比如文藝單位資源分散,中央與市屬、市屬與區縣、國有與民營等大都處于各自為戰的狀態。北京市文化局局長肖培坦言,全市還缺乏文化創意產業有力的引導機制,各區縣的文化創意產業雷同,同時缺乏高科技的產業形態。
專家指出,民營文化創意企業發展艱難也是制約北京市文化產業的一大因素。受金融體制制約,民營企業普遍融資困難。在每年5億元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中,民營企業獲得資助的金額有限,這也影響到民營文化企業做大做強。
打造“文化航母”需整合資源
“北京要打造文化航母,必須實現一系列的突破。”吳錫俊認為,首先要打破政策阻隔,強化政策引導,實現社會資本和體制內資本的融通;其次,要積極走出去請進來,實現全國運營、國際運營。此外,要實現央企和北京市屬企業的合作,推動并購重組,努力做大做強。
對于“文化航母”,北京市文化局局長肖培有著自己的構想:“文化航母必然是跨文化業態的,是文化與科技、資本相融合的,光靠賣票肯定難成航母。”
實際上,北京市已經在謀劃一系列資源整合工作。肖培表示,為了將北京打造為全國的表演藝術中心,要把中央、民營的演出資源都整合在一起,一視同仁給予獎勵和支持。除了演出團體外,目前北京市劇場資源分散,缺乏聚集效應,并且閑置嚴重。據了解,一項成立北京地區劇院聯盟的計劃已在醞釀中,屆時將在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的支持指導下,整合北京地區劇場資源,對不同所有權的劇場實行統一宣傳推廣、統一規劃市場、統一服務,實現共享資源、互補多贏。
“打造文化航母,要打破門戶之見。”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認為,在北京地區聚集著國家級、北京市屬、民營等不同類型的文化企業,相比來說,國家級和民營的文化企業發展勢頭強勁,更有可能在國際競爭上占得機遇。要從國際競爭、市場競爭的角度來做,誰有機會,就推一把,而不要考慮國有還是民營。
吳錫俊認為,北京市要形成文化航母有三個方面的可能:一是傳媒業,新聞出版、廣告(不包括新媒體)業的整合,在北京具備這樣的條件和機制;二是演藝業,用內容整合旅游,建立涉外演出集團,進行駐場演出;三是互聯網信息化,以高科技為根源,以文化為內容,可以組成高科技文化企業。